“互聯網+護理是一個嶄新的就業模式,這種上門滿足病人護理需求的模式會越來越被社會所需要。”5月11日,第49屆南丁格爾獎獲獎者、北京朝陽醫院主任護師劉小娟在2025京東健康護士盛典暨最美京東護士表彰大會上表示,“互聯網+護理”因其便利性將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接受。
當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其中失能失智老人約4500萬人。隨著老齡人口增加,對上門護理服務需求激增,部分平臺開始布局“互聯網+護理”服務。會上,京東健康宣布,啟動京東護士到家“領航者計劃”,將面向全國招募300名深度合作護士及康復師,提供靈活就業機會、穩定的服務訂單和保底收入。
劉小娟認為 “互聯網+護理” 有三大優勢:一是方便患者就醫,避免臥床在家、行動不便的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奔波疲勞,減輕家庭負擔;二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可根據病人病情需求,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護理;三是優化醫療資源、緩解醫院門診壓力,讓醫療機構的資源應用于更需要的危重病人,實現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
中新健康注意到,從服務內容來看,市場化主體提供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涵蓋內容更豐富,以京東護士到家為例,服務項目已擴展至7大類62項服務,包括打針采血、換藥拆線、就醫陪診、中醫護理、壓瘡褥瘡護理、呼吸機/制氧機調試等。
面對行業競爭的加劇和地方監管的不斷完善,多個互聯網平臺也相繼提出或加高到家護士的“從業門檻”。
北京到家護士高占偉表示,一名優秀的到家護士需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持續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由于到家護理場景與醫院內服務場景不同,比如在居家環境下換藥等常規操作需要考慮患者接受度和護士溝通能力等更多環境因素,因此護士要不斷學習新技能并優化服務流程。”
高占偉稱,對于到家護士而言,最重要的三種能力是溝通能力、風險評估能力和患者服務意識,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務居家患者。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